/
界首渔鼓
这是描述信息

界首渔鼓

  • 分类:无分类内容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11-04 00:00:00
  • 访问量:0
概要:
概要:
详情

1

  在河南的南部、安徽的北部,有种特别的曲艺,艺人们怀抱一个三尺三的筒子上台表演。

  登台演出时,一手拍着筒子的底部,嘴里还念着唱词,这个就是渔鼓。

1

  界首渔鼓,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,行话为“溜兰条儿”,源于明代叙事性道情。

  后由道士以道教为演说题材,到民间传道时流传至界首,约有四百多年历史。

  渔鼓源于明代,兴于清朝道光年间,因兴盛于安徽省界首市而得名。

  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、阜阳市、蒙城县,西至河南省的沈丘县、新蔡县、郸城县、太康县等。

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。

  较为著名的艺人有徐风山、梁凤兴、徐广真、徐志帮、路立成、徐志斌、黄立臣、黄成海等。

  所演唱的曲目大多为打闹斗趣的轻喜说唱段子。

  如《于二姐拜寿》、《李玉莲招婿》、《打连科》等。

  提及界首渔鼓在当代的发展,有一个绕不开的人,便是界首当地的渔鼓艺人、当代苗湖书会的创办者——苗清臣。

1

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省里面领导听闻界首市有人会表演渔鼓,便过去作实地考察。

  可那时界首会表演渔鼓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了,而且很多都还不成熟。

  身为界首市曲艺队队长的苗清臣临危受命,结合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,对渔鼓艺术做了再加工,表演最后获得了成功。

  从此,苗清臣和渔鼓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  2006年12月,界首渔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“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,传承人为苗清臣。

  渔鼓道情的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,也有单人唱,双人唱的。

  音乐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, 4/4 , 3/4 的拍节交替出现,音乐极赋特性。

  其板式包含 "慢板"、 "平板" 、"数板" 、"三拔气"、"韵白"、"便白"、"上场引子"、"上场诗"等。

  这种曲艺源于民间、流行于民间、发展于民间。

1

  以演唱为主,夹白为辅,唱词和说白均加韵脚,分为“高音渔鼓”和“低音渔鼓”两类。

  所持乐器为打击器,即渔鼓筒子和简板,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,其唱腔高亢嘹亮,委婉动听。

1

  渔鼓道情剧目丰富,贴近百姓,乡土气息浓郁,是古老而珍稀的剧种,亟待继承与发扬。

二维码
这是描述信息

 

关于我们    |    联系我们  

方正清刻本悦宋简体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

© 1999-2020 页面版权归洛阳师范学院      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洛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