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东大鼓
- 分类:无分类内容
- 发布时间:2019-11-04 00:00:00
- 访问量:0
京东大鼓发源于河北三河、香河、北京平谷、天津宝坻等地。
清末时期,由京东地区传入天津,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天津定型。
曾称大鼓书、大鼓、乐亭调、乐亭大鼓等,三十年代中期正式定名京东大鼓。
表演时,演唱者左手挟铜板,右手击鼓,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和扬琴。
由于伴奏及曲调简单,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,易学也易记,故使京东大鼓在津演唱十分普及。
特别是七八十年代,天津的群众文化相当普及,京东大鼓时常作为一种文艺汇演的表演项目。
尤其是印刷工人董湘昆的演唱,声情并茂,质朴无华,并常常自编自演一些曲目,深受天津广大群众的欢迎。
清末,享名京东地区的民间说唱艺人张瘸老来到天津撂地,演唱一种在京东一带呼为“地头调”的大鼓书。
张瘸老本名张增德.艺名铁板张.他以白酒润嗓,骑毛驴走乡串镇卖唱。
期间,虽然没能在天津唱响,但收徒颇多,其中亦有在天津享名者。又因它的唱腔节奏过于缓慢,往往开板还未唱完,围立听曲的观众即已散去,于是艺人们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。
经过来自宝坻县的刘文斌等人的加工,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,形成了与其原型大为不同的新曲调。
民国十七年,刘文斌在新筹建的天津广播无线电台播唱已定型的京东大鼓,节目单上不标曲种名称,而与其他时调小曲、大鼓、相声统称“大鼓、杂曲”。
三十年代初,他进入中小型曲艺场所演出,刊登广告时曾用大鼓、乐亭调、乐亭大鼓等名称。
彼时尚有王佩臣(唱曾名铁片大鼓的乐亭大鼓)与张士诚(唱由河北省传人天津的乐亭大鼓)均将自己所唱的大鼓称为“乐亭调”,听众及评论界往往也将它们混淆,视为同一曲种。
至民国二十四年,刘文斌正式将其定名为京东大鼓。自此,京东大鼓这一名称在天津得到艺人、听众及评论家的认同,固定下来。
此时,其他京东大鼓艺人也在继承铁板张演唱的同时有所发展,形成了不同的唱法和韵味。不过,在总体上这个曲种的唱法已经趋于一致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京东大鼓得到空前发展,许多新演员成长起来。
众多艺人积极参加旧曲目的改革及新曲目的创作和演出,在承德热河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演播中长篇新书目《杨靖宇殉国》《洋铁桶的故事》和《新儿女英雄传》等。
20世纪50年代,老艺人刘文斌在电台演播过中篇新书《白毛女》。
20世纪70年代,他的传人天津市业余演员董湘昆以普通话革新演唱,并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,加上了扬琴伴奏,所唱书段《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》风靡一时,影响很大。
河北省的许多文艺宣传队及其青年演员竞相仿效,遂使这种以普通话演唱的新的京东大鼓空前普及。
京东大鼓起源于农村,形成初期也只在农村的庙会、堂会上演出。
表演时全部为演唱,唱一些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短篇曲目。后来才增加了说唱结合的中篇书和长篇书,开始进入小型的曲艺演出场地表演。
随着刘文斌的长篇鼓书《刘公案》上了天津商业电台播出,他的嗓音粗犷响亮,表演朴实无华,一推出就广受好评。鼓点和歌声随着电波传扬开去,京东大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火,盛极一时。
京东大鼓不以高雅为标准,但追求雅俗共赏,它没有丰富多彩而又源远流长的历史,却有被市民、村民们到处传唱的现实。
没有京东大鼓,曲艺仍叫曲艺,鼓曲也不觉得少了谁,但谁也不能否认京东大鼓的存在和它的影响。
京东大鼓具有展示京东地区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特殊功效,这是一种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。
2006年5月20号,京东大鼓由国务院批准,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也为京东大鼓在现代社会的生存,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