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集书会
- 分类:胡集书会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9-11-06 10:42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"胡集书会"是兴起并扎根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。胡集,是山东省惠民县(古为武定府)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
胡集书会
【概要描述】"胡集书会"是兴起并扎根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。胡集,是山东省惠民县(古为武定府)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
- 分类:胡集书会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9-11-06 10:42
- 访问量:
胡集,是山东省惠民县(古为武定府)东南的一个集镇,农历二、七逢集,每年夏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,这天必开始举行灯节书会。
胡集书会自元朝兴起,至清初极盛,一直沿袭至今,已有800余年的历史。早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,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、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民间曲艺交流活动,是曲艺界的一场集市盛会。
传说纷纭
胡集书会历史悠久,关于起源也是众说纷纭,至于具体源于何时何事,也一直未能有个统一的说法。在《惠民县志》(齐鲁书社,1997年,532页)记载:胡集书会始于元,兴于明清。究其历史渊源,说法大致有三:
(一)胡集镇是方圆百里大的集镇,每逢农历二、七赶集,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一个大集,周围群众为欢度元宵节,蜂拥前往胡集,置办元宵节用品。各地的说书艺人利用这个机会,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登台献艺,场面逐年扩大,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书会。
(二)宋末,“评话”在惠民一带非常盛行,惠民城里每年都有书会,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,交流书目,到元初兵乱时期,艺人们为避战乱,就把书会迁到了城东南35公里处的胡集村。
(三)传说很久以前,胡集大集上,南方来的一伙说“渔鼓”的艺人与北方来的一伙唱“落子”的艺人发生矛盾,互不服气,相持不下,第二年双方各约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,如此连续几年,艺人越来越多,观众也越来越多,影响随之扩大。后来经胡集村知书达理的能人说和调解,艺人们意识到,如此扩大影响产生轰动效应,艺术上互相竞赛、相互切磋是件好事,都是穷说书的,不能视同行为冤家,于是化干戈为玉帛。约定每年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,借以说书之便,畅叙友情,交流书目,传授技艺,拜师收徒,各续门户,民主解决艺人间的一些问题。
于是,书会世代相传,繁衍至今。当地百姓都宁愿相信后者。
也有人认为,胡集书会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。东方朔(前161年—前93年),西汉平原厌次人,杂艺唱曲者的祖师爷,算命卜卦者的先驱。《续山东考古录》(卷一)记载,东方朔的故里为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,其西北角仍可见东方朔故居废墟遗址,俗称“风台”,村名因钦东方朔之风而得之。
北宋徽宗崇宁年间(1102—1106),为纪念东方朔,棣州(今山东惠民县)民众在州城十字街西北角修建一座东方朔庙,至今虽已荒圮,但因庙名而命名的朔庙街仍然存在。一说东方朔是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,惠民也好,陵县也罢,东方朔的故里属于今鲁北一带确切无疑,他晚年回归故里后,传艺授易,广施恩惠,他间空教盲人弹弦说唱、算卦占卜,维持生计,培养了众生众徒,才具备了民间艺人的群英会、大盘点和大比拚的基础和条件。
另有史书记载,宋朝时北方民间流传着一种音乐与唱词相结合的说唱艺术——说浑话,到宋朝末年,又流行起“鼓子词”,而此时,惠民城里每年都有书会,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、交流书目,"平话"在惠民一带非常盛行。到元初兵乱时期,艺人们把书会迁至惠民城东南七十里的胡集村。胡集历史上商业发达,是方圆百余里大的集镇,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一个大集,周围群众为欢度元宵节,蜂拥前往胡集置办元宵节用品。每年元宵节前后,各地的说书艺人利用这个机会,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,登场亮艺,说书卖场经年不衰,场面逐年扩大,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书会。
曲种
胡集书会上的曲艺种类和曲目繁多。曲艺种类大致有西河大鼓、梅花大鼓、京韵大鼓、河南大鼓、东路大鼓、河洛大鼓、渔鼓、单弦、山东快书、山东琴书、河南坠子、沧州木板、毛竹板、竹板书、评词、相声、数来宝等20余种。经典曲目有:《杨家将》、《岳飞传》、《明英烈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七侠五义》、《武松传》、《施公案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三侠五义》、《武林志》、《李逵夺鱼》、《武松赶会》等20余种。由此可见,都是民间传统的曲艺和曲目,而所有曲目所弘扬的主旨,还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,即忠孝廉耻、善恶轮回,礼义仁智信、温良恭俭让等。
书会"三节"
前节
胡集书会由"前节"、"正节"和"偏节"组成。"前节"就是在正月十二大集前,距此较远的说书艺人为了不误书会,常胡集书会常提前几天带着乐器和被褥,三三两两云集胡集,一些业余的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,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。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,沿途说书卖艺,并于十一日晚前赶到胡集,借宿在村民家,集体进行"望空"、"报门"等联谊活动,这称为"前节"。
正节
正月十二大早,各路说书人便都来到集上,摆下摊子,扯旗挂牌,各自登场献艺。上午10时,鼓乐四起,鞭炮齐鸣,书会正式开始,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,为"正节",这是书会的高峰盛期。
"正节"期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,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、扭秧歌、踩高跷、抬芯子、杂耍、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,书会达到高潮。书会正节期间,艺人的演出要价高。胡集附近村镇的农民特别爱好听书,一大早便起来听说书,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。各村并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,选定艺人及节目后,拿走艺人的乐器以表示成交,于是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,由本村人付给报酬。从正月十二晚间起,一连几天,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,若主人挽留,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,若主人不留,艺人就再赶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。
偏节
从十七日至二十一日,称为"偏节",偏节过后,书会才散场。书会期间,艺人们互相拜年,交换书目,切磋技艺,收徒拜师,极富乐群敬业精神。书会散后,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,翌年正月十二,艺人们又从四面胡集书会八方来到胡集相聚。说书卖艺为糊口,艺人们都想卖个好场,书会期间每天早、中、晚三场书,艺人相当劳累。当年来胡集说书的艺人多达四五百档,他们不怕路途遥远赶到胡集划场子,除附近及本省艺人外,还有来自辽宁等地的外地说书艺人在胡集各展声喉,西湖大鼓、梅花大鼓、木板书、毛竹板、沧州木板、相声、山东琴书、山东快书、渔鼓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,观众还可以听到冷门的过窑调、缰大鼓、河间大鼓、东路大鼓、数来宝等,一时间,胡集村每个角落声腔娓婉、鼓板齐奏、琴筝争鸣。艺人们说唱的书目各异,但都是拿手的传统看家戏,细说精唱,争取卖个好价钱。
胡集书会是一场实实在在的"大戏",艺人们都习惯在胡集村南首的大、小空场和巷尾演出,而最壮观的是,胡集村有一个宽23米、长达130米的干沟洼地,在这个"天然"大舞台中摆场子,艺人们纷纷脱下棉衣,捋起袖子,扯高嗓子,击鼓弹琴,拿出看家本领尽力献艺。这方乡音大舞台以天为幕,以地为台,你唱你的,他唱他的,说古道今,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大律,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和悲苦,真可谓"弦声嘈嘈如风吹竹林,书声朗朗似珠落玉盘"。书场周围上万名观众簇拥倾听,干沟洼地便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,那阵势真可谓气壮山河。
传承价值
胡集书会作为自发形成的单纯曲艺交易活动,历史悠久,影响深远,对交流发展曲艺艺术、丰富群众节日娱乐生活起到过积极作用。它是多少年来,曲艺兴衰的一个见证者,更是数代乃至十数代“书会见证人”的共同记忆和感受。
所以,胡集书会的意义早已经凝练升华,历史的积淀已经让它成为了具有深邃意义的文化情结和文化符号。昨日千帆过尽,回首已成永恒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