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琴书:关学增
- 分类:曲坛旧事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01-01 18:11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德以观世,艺以昭情。 关学曾,男,满族,本名关士清,艺名“学曾”,“单琴大鼓”第二代传人,北京琴书创始人。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,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。
北京琴书:关学增
【概要描述】德以观世,艺以昭情。
关学曾,男,满族,本名关士清,艺名“学曾”,“单琴大鼓”第二代传人,北京琴书创始人。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,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。
- 分类:曲坛旧事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01-01 18:11
- 访问量:
关学曾(1922年8月1日-2006年9月27日),男,满族,本名关士清,艺名“学曾”,“单琴大鼓”第二代传人,北京琴书创始人。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,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。
关学曾生于北京,早年家贫,家道在其祖父时家已没落。为了谋生,关学曾做过一些走街串巷的买卖营生,之后迷上了“五音大鼓”。他十多岁时拜常德山为师,习唱单琴大鼓。一年后便开始上台演出,赶庙会、站地摊儿、上电台,无所不干。老艺人们管在天桥演唱叫作“平地抠饼”,意思是就凭着艺人的两片嘴,凭着演唱的功夫,挣出一口饭来,“抠”出什么吃什么。在艰苦的磨练中,关学曾书艺渐进,形成了“说似唱,唱似说”自然质朴的风格,很快拥有了一批老听众。20多岁时,听众给他送去一块匾,上书“琴书泰斗”。
20世纪40年代,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合作演唱期间,对“琴书”的唱腔、板式、表演进行了改良。唱腔上吸收了“乐亭大鼓”和“单弦牌子曲”的腔调;板式上由原来的三眼一板发展为慢板、快板、散板等;唱法上由原来只有“跺句”,发展为“双跺句”、“大跺句”等;伴奏上使用扬琴、四胡、二胡,使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;曲目大都改为短段子,多以现实题材为主。自此,北京琴书算是正式成型。
解放后,关学曾积极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献身,参与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的筹办,并且在1951年和1952年,先后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,奔赴前线演出。1988年,关学曾被选为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。此后10年,他多方联络,积极奔走,组织文艺“三下乡”、曲艺“进校园”等活动,为繁荣发展曲艺事业尽心尽力。在北大、清华,他的演出引起了大学生们极大的热情。一些外宾到了北京,也指名要听他唱的北京琴书。1994年,国务院向关学曾颁发了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”。
改革开放以来,生活节奏加快,关学曾加强了对小段的研究,提出“5分钟艺术”的概念。他创作的不少小段为观众津津乐道,作品《长寿村》还入选了中学课本。相声演员李金斗说:“关老是曲艺界最与时俱进的人。”
关学曾自从干上这一行,他就没离开过鼓和扬琴。据统计,从艺几十年来,他演唱过1000多个段子,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编写的。他精心钻研,把单调的“五音大鼓”、“单琴大鼓”不断发展、丰富。日子久了,他见到全国各地琴书多得数不胜数,各地的琴书都有地方特色。他想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韵,纯粹的“北京特产”,何不就叫“北京琴书”呢?于是,在北京前门箭楼的一次演出中,关学曾正式打出了“北京琴书”的名目。
关学曾一生为曲艺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2006年8月,荣获“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”和北京“德艺双馨楷模”称号。一个月后,关老在北京逝世,享年84岁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